close


記者張淑娟/永康報導
永康區四分子話畫憶往事,五日第一堂課由熟知永康文史的老師徐世和開講,講題是「四分子與網寮」的地名變化所反應的時代變遷。眾多四分子的居民與三千五百年至四千五百年前的「石頭」相遇。徐世和說,當初發現這些石頭都有著先民使用過的痕跡,不只是石頭而是永康的寶。
昨天四分子話畫憶往事,率先在復國社區活動中心開課了,里長許建國歡迎四分子的鄉親一起來上課,第一堂課是讓大家認識自己在地的歷史發展,課堂中大家熱烈討論著網寮到底在哪裡?是古早的土虱堀嗎?徐世和說,因不同的年齡所認知的網寮都在不同區域,所以他整理出一份地名緣起與地名變化所反應的時代變遷,他強調,地名與地理環境或風俗習慣有關,稱網寮字義上就是抓魚網蝦的地方,所以古早稱網寮確實就是搭寮曬魚網的地方,而昨天現場呈現的石頭,就是古早曬網所用的石頭,叫網墜,就在永康公園撿到的。
徐世和強調,原四分子就位柴頭港溪東畔至中華路一帶,昔日多竹林而名竹林仔,日治廢庄以四分子取代,而佃農搭寮居住耕種四分大的土地,也因位三分子(今開元寺一帶)之東南方而得名,而網寮庄東至鯽魚潭,西至柴頭港溪,網寮則是網寮橋以西至中華路,網寮里則是永康公所八十三年調整行政區得名,因此四分子與網寮是交錯用的地名。徐世和說,在民國四十一年前都叫網寮村,四十九年就分為網寮村和復興村,之後又分復興、神洲、建國、光復、成功和勝利等村,因此目前十個里(含四分子範圍)全都由復興村所分出來。

arrow
arrow

    yakemuwa2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